2023年2月14日,南極熊獲悉,來自哥斯達黎加大學的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小組嘗試利用 3D 建模和打印技術來揭示兩幅大型油畫背后的秘密。據(jù)悉,這兩幅前人畫作目前正在哥斯達黎加舉行的藝術展會上展出,研究專家也涉及微觀結構研究中心、藝術研究所和微生物學系等多個學科。
屏幕截圖 2023-02-14 213426.jpg (157.49 KB, 下載次數(shù): 60)
下載附件
2023-2-14 21:36 上傳
研究人員使用 3D 技術對這些畫作進行了一系列觀察,他們觀察了油畫的保護狀態(tài),并獲得了有關藝術過程和所涉及材料的關鍵信息。他們監(jiān)測了環(huán)境條件,并指出了畫布中可能發(fā)生生物腐蝕的區(qū)域。此外,他們根據(jù)晶體的分布和排列記錄了這幅畫的顏色,并描述了納米化石的特征以識別材料所處的時間段。在觀察這些畫作時,重要的是要保持畫作所在的氣候條件一致——這些條件包括二氧化碳水平、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
該項研究由P. Calderón-Mesén、Daniela Jaikel-Víquez 和 MDBarrantes-Madrigal等人領導,相關成果以題為“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rge-format oil paintings”的論文被發(fā)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屏幕截圖 2023-02-14 211658.jpg (217.16 KB, 下載次數(shù): 59)
下載附件
2023-2-14 21:36 上傳
Untitled-design-2023-02-13T113259.465.jpg (40.04 KB, 下載次數(shù): 49)
下載附件
2023-2-14 21:36 上傳
△3D 打印通常用于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工作中(圖片來源:Simplify3D)
3D打印如何用于研究油畫
為了全面分析油畫中所涉及的顏色,研究人員對這些畫作進行了 3D 展示,并在特定位置進行了打磨。在這里,他們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樣本,以了解繪畫的地層學(巖石序列)。為了保持氣候條件的一致性和可觀測性,該團隊建造了新穎、低成本和多功能的站點。這些站由以下組件組成:用于檢測溫度、CO2 和濕度的 SCD30 傳感器,用于光強度的 TSL2591 傳感器,用于時間戳的實時時鐘,最后是用于存儲信息的微控制器。這些工作站點是使用 SolidWorks 設計和打印的,最后以 3D 打印制作完成。該研究論文沒有詳細說明所使用的材料或方法,但確實提到了安裝在哥斯達黎加國家劇院 (NTCR) 中的站點,該劇院是這些繪畫的所在地,建造時考慮了與劇院的 "和諧 "設計,以及關于不同傳感器和微控制器的功能結構。
屏幕截圖 2023-02-14 213405.jpg (333.3 KB, 下載次數(shù): 54)
下載附件
2023-2-14 21:36 上傳
屏幕截圖 2023-02-14 213341.jpg (299.07 KB, 下載次數(shù): 46)
下載附件
2023-2-14 21:36 上傳
△論文中的畫作
研究項目中的另一部分是觀察繪畫中的顏料。為此,他們使用計算機重新創(chuàng)作了這些畫作,并使用Blender 3D 建模軟件觀察顯微圖像。該表示給出了層的數(shù)量和平均厚度以及樣品中存在的顏料密度的信息。
National-Theater-of-Costa-Rica.jpg (78.25 KB, 下載次數(shù): 54)
下載附件
2023-2-14 21:36 上傳
△哥斯達黎加國家劇院位于首都圣何塞(圖片來源:哥斯達黎加旅游咨詢)
使用 3D 技術進行繪畫觀察和分析的類似例子包括 Scan The World 的項目,該項目通過將作品數(shù)字化,使人們可以使用 3D 打印藝術。還有一幅畢加索畫作的重建,此前這幅畫背后隱藏的秘密 118 年不為人知。研究團隊使用光譜成像和圖像處理,再結合人工智能重新復原了這幅畫背后隱藏的原有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