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使用多種材料一次性3D打印出一個部件,那么這個部件會不會有一些優(yōu)異的性能呢?
2018年6月4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來自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3D打印技術一次性打印出由兩種不同材料組成的結構。
wsu-researchers-develop-one-step-process-to-3d-print-multimaterial-structures-1.jpg (17.85 KB, 下載次數(shù): 36)
下載附件
2018-6-4 09:16 上傳
△3D打印多材料樣品特寫
到目前為止,3D打印常被限制在一次只能使用一種材料。這一進步將有助于制造商減少生產(chǎn)步驟,使用單臺機器在一次操作中生產(chǎn)多個部件的復雜產(chǎn)品。它們還能更好地控制材料的導熱、防腐以及環(huán)境適應等性能。
該研究小組由Amit Bandyopadhyay、Herman和Brita Lindholm基金會的機械和材料工程學院教授領導,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陶瓷和金屬復合結構,使其一端是非磁性、另一端具有磁性。
Bandyopadhyay說:“這是向下一個層次的制造以及使用3D打印的下一代設計、驗證、優(yōu)化和制造邁出的一步。”
wsu-researchers-develop-one-step-process-to-3d-print-multimaterial-structures-2.jpg (46.06 KB, 下載次數(shù): 53)
下載附件
2018-6-4 09:25 上傳
△Amit Bandyopadhyay教授,華盛頓州立大學
研究人員利用這一技術打印出鎳鉻和銅結構。通常,鎳鉻合金Inconel 718被用于飛機發(fā)動機和液體燃料火箭的鈑金部件,雖然這種材料能經(jīng)受住高溫,但它冷卻得非常慢。
據(jù)推測,將兩種航空合金相加合并形成獨特的雙金屬結構,與Inconel 718合金相比,其熱物理性能可以得到改善。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種方法:在Inconel 718上直接沉積GRCop-84和兩種合金的混合打印。他們發(fā)現(xiàn),在3D打印過程中添加銅后,該部件冷卻速度可提高250%,最終可轉化為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更長的飛機發(fā)動機壽命。 具有設計成分層次和量身定制的熱性能的結構,為下一代航空航天開發(fā)了多種材料金屬增材制造的可能性。
wsu-researchers-develop-one-step-process-to-3d-print-multimaterial-structures-3.jpg (19.56 KB, 下載次數(shù): 54)
下載附件
2018-6-4 09:29 上傳
Bandyopadhyay說:“多材料的增材制造為新型的創(chuàng)造打開了大門,它讓我們更加大膽,更具創(chuàng)造性。”
這項研究由聯(lián)合航空航天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宇航局的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資助。
而據(jù)南極熊了解,杭州德迪智能在2018年3月上海舉辦的TCT展會期間,就曾展出過同樣理念的產(chǎn)品,被稱之為材料混構3D打。∕MSLM)。該技術最大的特點在于其能實現(xiàn)不同粉末的混構打印,適用于加工對不同部位有不同要求的金屬器件(能夠提高器件性能,并增加使用壽命)。國內(nèi)公司在該項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53823jvf1vzvy6qcy9fbu.png (238.24 KB, 下載次數(shù): 43)
下載附件
2018-6-4 09:22 上傳
153933hvvmu6a2odjvv46d.jpg (125.4 KB, 下載次數(shù): 45)
下載附件
2018-6-4 09:22 上傳
△德迪智能材料混構3D打。∕MSLM)打印的金屬器件(銅合金和不銹鋼兩種材質)
編譯自:3d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