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55783968_1453363660383_2.jpeg (55.17 KB, 下載次數(shù): 143)
下載附件
2016-1-27 15:30 上傳
在2016年中國航天將會迎來超高密度的發(fā)射任務,平均17天就會有一次發(fā)射。而之前我們的記錄是40天左右,在2015年年末達到了30天,而現(xiàn)在我們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20天以內(nèi),這不僅僅說明我們的火箭發(fā)射基地已經(jīng)達到了國際第一梯隊的水平。而且我們的火箭制造的速度和工藝水平工業(y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可能大家以前認為火箭制造并不復雜,畢竟德國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單日制造百枚液體火箭V1的記錄,不過現(xiàn)代火箭制造技術則已經(jīng)到了堪稱藝術和技術并重的時代,一枚運載火箭想要制造出來需要花費的人工是不亞于拼接制造一艘航母。所以如何能更好更快的建造一枚火箭就擺在了全世界航天人的面前。
mp55783968_1453363660383_3.jpeg (61.03 KB, 下載次數(shù): 138)
下載附件
2016-1-27 15:30 上傳
就在2016年1月初,中國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大洋對岸美國宇航局NASA的注意,“31所與西北工業(yè)大學聯(lián)合承擔的國家某3D打印制造技術推廣應用項目———《激光選區(qū)熔化成形技術》,順利通過現(xiàn)場測試驗收。 ”這個報道讓美國NASA深感意外,因為僅僅是在2015年的8月NASA才剛剛成功實踐這一技術,而此前NASA自詡自己是全球3D打印技術在航天領域應用的領導者。以至于此次直接發(fā)文要求中國不要過早公開項目文件!這個技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為什么美國人會如此緊張?
液體火箭發(fā)動機要把燃料送入燃燒室進行燃燒,產(chǎn)生動力,就需要使用一個叫推進劑泵的東西。這跟我們用的抽水泵原理上差不多。不過飛船上使用的是由一個離心泵和一個驅(qū)動燃氣輪機構(gòu)成,看起來略微復雜些,一般會做成一個長軸型。專門燃料抽出來,加壓送入發(fā)動機中進行燃燒。而這個泵的可就高了,因為貼近燃燒室,需要耐高溫。而且為了順利工作并保證燃料的底紋特性,必須冷卻性能也要突出。這就是個絕對矛盾,還沒完,由于是航天用的體積盡可能要小,重量盡可能要輕!這絕對是在普通技工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mp55783968_1453363660383_4.jpeg (42.84 KB, 下載次數(shù): 139)
下載附件
2016-1-27 15:30 上傳
所以在傳統(tǒng)航天領域中,利用傳統(tǒng)手段制造這么一個泵的本體,從研制到產(chǎn)出大約需要4年的時間!而如果交給了3D打印技術,這個過程會縮短至少45%,而且相對于傳統(tǒng)工藝廢品率高,耐高溫性能差的問題,3D打印出來的更薄,結(jié)構(gòu)強度更高,廢品率低,更可以耐高溫,這不僅僅實現(xiàn)了航天發(fā)動機關鍵結(jié)構(gòu)部件的快速制造,同時顯著提升了航天發(fā)動機的綜合性能。
mp55783968_1453363660383_5.jpeg (52.39 KB, 下載次數(shù): 148)
下載附件
2016-1-27 15:30 上傳
而NASA的對外宣布的愿景是在不遠的未來可以直接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整個完整的火箭。中國從來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中國確實在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在做這樣的目標,今天我們打印了一個可以旋轉(zhuǎn)的核心部件,未來或許我們還可能直接打印火箭的噴嘴,燃燒室等等。到了最后,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題的中國航天人,再看打印整個火箭這個愿景或許就是一個小小的項目實踐。
來源:中國軍情
|
上一篇:三緯國際在臺灣商店推出3D打印創(chuàng)意空間與服務機器人下一篇:懸浮半空,日后3D打印都不需要支撐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