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model-of-fossil-small-300x183.jpg (15.94 KB, 下載次數: 108)
下載附件
2015-11-24 15:51 上傳
除了工業(yè)和藝術,3D打印在科學研究上也是大有用處。最近,這項技術就幫助牛津大學博士兼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Roger Close完成了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古生物學發(fā)現(xiàn)。
據中國3D打印專業(yè)媒體平臺南極熊了解,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大約2周之前,Close博士發(fā)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講述了他和自己的團隊在蘇格蘭斯凱島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只有老鼠般大小的侏羅紀哺乳動物的下顎化石。雖然之前也發(fā)現(xiàn)過類似的牙齒化石,不過它們卻被認為屬于3個不同的物種。然而Close博士卻不這樣看。在仔細的研究分析后,他和團隊最終意識到,這些化石實際上是屬于同一物種Palaeoxonodon ooliticus的。全部工作之中最大的亮點就在于,它們沒有將化石從石頭中挖出就完成了確認,而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3D打印和3D掃描技術。
“在10年之前,標準的做法還是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將化石從石灰?guī)r中挖出,”Close博士解釋說,“不過,現(xiàn)在我們有了更好的辦法:利用倫敦自然博物館的CT掃描就能得到精細的3D圖像,所以全部的準備都可以數字化。”
fozzile-3d-print-small.jpg (147.55 KB, 下載次數: 108)
下載附件
2015-11-24 15:51 上傳
隨后,Close博士便將所得的掃描數據交給了知名3D打印服務商i.materialise,由后者來制作化石的復制品。你可以從上圖中看出,實際的化石尺寸很小,還沒有一枚硬幣大,不過對i.materialise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他們的辦法是首先利用數據生成3D模型,然后將其放大20倍,再使用尼龍材料打印出最后的成品。這樣一來,最微小的細節(jié)也能輕松呈現(xiàn)。實際的效果你可以從下圖清楚地看到。
3d-printed-fossil-small.jpg (44.04 KB, 下載次數: 117)
下載附件
2015-11-24 15:51 上傳
“能將模型放大20倍的確很有趣,”Close博士表示,“另外,使用實體的3D打印模型也確實很有幫助,因為有些細節(jié)特征是無法通過電腦屏幕獲得的!
實際上近年來,3D打印的化石模型正愈加受到研究者、教育者或是考古發(fā)燒友的青睞,原因是3D掃描技術日趨成熟,而通過網絡服務得到3D數字模型或是直接下載免費模型也變得越來越簡單。所以可以想象,這種3D掃描+打印的方式一定會成為一種常規(guī)的輔助手段,不只是在考古學上,而且是在很多領域為科學家提供有力的幫助。
延伸閱讀:
《3D打印骨骼模型助科學家完美再現(xiàn)恐龍形態(tài)》
《美國博物館制作稀有口袋鯊3D打印模型用于科學研究》
《維多利亞博物館3D掃描稀有姥鯊—3D打印復制品將緊隨其后》
via 3dprint
|
上一篇:3D打印定制化高跟鞋Atossa開始眾籌啦!一雙只要99美元下一篇:3D打印技術在足踝外科的應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