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獲悉,運用上海盈創(chuàng)裝飾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建筑3D打印技術“打印”的全球首批3D打印實用建筑正式亮相上海。
可降低建筑成本一半左右
據盈創(chuàng)董事長、建筑3D打印技術發(fā)明人馬義和介紹,只要運用盈創(chuàng)公司自主研發(fā)的一部高6.6米、寬10米、長150米的打印機、一種特殊的“油墨”、一臺電腦、一個按鍵,便可以輕輕松松打印出一棟真實的、可以居住的房子,讓3D打印建筑從概念走向了現實。
據介紹,由馬義和及其團隊發(fā)明、研發(fā)的建筑3D打印技術還包括建筑3D打印所運用的裝飾材料,包括GRG(玻璃纖維增強石膏)、SRC(特種玻璃纖維增強符合水泥)、FRP(玻璃鋼異性家具)、盈恒石,共計獲得了77項國家專利,400多個成功案例,不僅解決了大型建筑(尤其是劇院和體育場館)工程中異形裝飾的問題,還讓業(yè)主節(jié)約了不少成本,從此擺脫了這些材料只能從國外進口的現狀。
設計的多樣性可以讓門窗等位置在“打印”的過程中就預留出來,根據需要安裝預埋件,讓隨后的門窗安裝更加便捷;水電等管線可以很輕松地在空心的墻體中自由布置,簡單易操作,F在盈創(chuàng)3D打印技術已經可以在24小時內打印出10棟200平方米建筑,馬義和透露,大約可降低一半成本。
“油墨”比鋼混建筑更強
之前,俄羅斯和荷蘭都發(fā)布過3D打印建筑或者建筑模型,但都沒有打印出完整的建筑。
而盈創(chuàng)3D打印建筑的“油墨”是以高標號水泥與玻璃纖維為主,依靠自主研發(fā)的打印機設備連續(xù)線性擠出式打印而成,與傳統(tǒng)建筑無異,甚至比傳統(tǒng)鋼混建筑強度更強;空心的墻體不但大大減輕了建筑本身的重量,更使得建筑商在其空空的“腹中”填充保溫材料,讓墻體成為整體的自保溫墻體;通過不同需求,可任意設計墻體結構,預留“梁”與“柱”澆筑的空間,一次性解決墻體的承重結構問題,從而使之在高層建筑中大顯身手。
盈創(chuàng)3D打印技術不但能打印簡單的標準建筑,還能打印出各種房型以及打印出比如波浪型打印肌理、平滑表面等各種外立面造型的房屋,讓建筑的藝術性通過3D打印的技術性一次性實現,從而彰顯3D打印建筑的科學性。
最大亮點是保護環(huán)境
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筑業(yè)也同時快速發(fā)展,相伴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1/3以上。截至2011年,中國城市固體生活垃圾存量已達70億噸,可推算建筑垃圾總量為21億至28億噸,每年新產生建筑垃圾超過3億噸。如采取簡單的堆放方式處理,以500-600噸/萬平方米的標準推算,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這也就說明每年新增建筑垃圾的處理都將占1.5億至2億平方米用地,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
盈創(chuàng)3D打印建筑“油墨”另一個核心技術就是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包括工業(yè)垃圾、尾礦。盈創(chuàng)有一個計劃,就是在全國間隔300公里范圍內建100個夢工廠。就地取材,回收建筑垃圾、工業(yè)垃圾與尾礦,通過技術處理、加工、分離,使之成為3D打印建筑“油墨”的原材料,“讓建筑垃圾回到建筑中,讓新建建筑不再產生建筑垃圾”。
據介紹,盈創(chuàng)公司將不斷與建筑業(yè)各方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將3D打印技術運用到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中,使建筑能耗從70%降低到30%以下;讓城市的建筑垃圾、工業(yè)垃圾、尾礦變廢為寶;讓未來的建筑不再產生建筑垃圾;讓未來的建筑工人做更體面的工作;讓建筑成本降低50%;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住得起房子。
(來源于三達網)
|
上一篇:3D Phacktory的3D打印下一篇:鉑力特成功試制國內首件某型慣導臺體航空零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