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日,南極熊獲悉,芬蘭生物打印公司Brinter AM Technologies Oy宣布將向國際空間站(ISS) 發(fā)射一款Brinter Core 3D 生物打印機。
Redwire Space NV將成為Brinter生物打印機的終端用戶,這家太空系統(tǒng)制造商正在領導一個由歐洲航天局資助的項目,旨在設計、開發(fā)和驗證國際空間站的 3D 生物系統(tǒng)設施。
1024px-International_Space_Station_after_undocking_of_STS-132-370x260.jpg (25.42 KB, 下載次數: 83)
下載附件
2024-9-2 17:13 上傳
經過改裝后,Brinter Core 將能夠 3D 打印在軌 3D 生物樣本,并滿足嚴格的太空技術要求。該系統(tǒng)將集成到位于國際空間站哥倫布艙的 3D-BioSystem 設施中。
一旦進入低地球軌道 (LEO),國際空間站人員將使用 Brinter Core 測試微重力對 3D 打印細胞結構的影響。這項研究旨在提高對如何應對太空健康緊急情況的認識。它還將探索個性化藥物開發(fā)測試、毒理學和 3D 打印身體部位。
Brinter AM Technologies Oy 首席執(zhí)行官托米·卡爾皮奧 (Tomi Kalpio) 評論道:“生物打印技術在支持太空醫(yī)療和提高機組人員在長期任務中的自主性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他補充說,宇航員可以在治療皮膚燒傷或骨骼損傷時使用生物打印機“創(chuàng)建類似組織的結構來替代身體受損的部位”。
1.jpg (490.29 KB, 下載次數: 101)
下載附件
2024-9-2 17:13 上傳
△國際空間站上的 Redwire 生物制造設施。照片來自 Redwire。
新型生物打印機支持國際空間站研究
Brinter表示,太空中 3D 打印細胞結構將在支持人類太空探索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長期和遠距離任務將需要新技術來治療嚴重的健康狀況,因為及時返回地球可能不是一種最便捷的選擇。
卡爾皮奧表示:“在長期深空探索任務中,需要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在充滿挑戰(zhàn)的太空環(huán)境中發(fā)揮作用,因此各種技術元素都需要進行優(yōu)化和小型化”。
該公司認為,將細胞或組織特異性生物材料與不同細胞類型和高分辨率 3D 生物打印相結合可以改善組織和器官建模方法。該研究還將有助于加深對組織生成、再生和壽命的生物物理機制的理解。
太空和低地球軌道的低重力條件也為研究 3D 生物打印結構提供了一個新環(huán)境,這些結構可以發(fā)育成組織和更大的器官。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中,細胞表現(xiàn)出空間不受限制的生長,并組裝成復雜的 3D 聚集體。然而,在地球上,細胞通常在 2D 單層培養(yǎng)中生長。
微重力環(huán)境還具有消除 3D 打印過程中支撐結構需求的優(yōu)勢。在低地球軌道上,可以 3D 打印出在生長過程中無需承受重量的結構。
收到生物打印機后,國際空間站團隊將培養(yǎng) 3D 打印細胞、類器官、組織外植體和 3D 細胞基質。這將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來評估微重力、輻射和其他太空飛行因素對人體組織的影響。這包括骨骼、軟骨、上皮間充質、血管網絡以及最終的完整器官。
據報道,基于微重力的 3D 打印生物模型將在實現(xiàn)具有血管和神經支配的可行且功能齊全的 3D 打印組織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該研究旨在促進對有效生物工程和生物制造過程的理解,并優(yōu)化細胞和組織工程技術。
展望未來,Brinter 團隊正在努力邁出月球 3D 生物打印的下一步。
2.jpg (1.73 MB, 下載次數: 82)
下載附件
2024-9-2 17:13 上傳
△Brinter Core 生物打印機。照片來自Brinter
在軌 3D 打印
Brinter Core 系統(tǒng)將成為最新向國際空間站發(fā)射的生物打印機。過去幾年,增材制造公司、學術研究人員和商業(yè)企業(yè)已將 3D 打印技術送往微重力條件下進行測試。
去年,Redwire 利用生物制造設施在國際空間站成功生產了3D 生物打印的人體膝蓋半月板。3D 打印的半月板隨后搭乘SpaceX的 Crew-6 任務 返回地球進行進一步分析。
3D 打印完成后,半月板在國際空間站Redwire 的高級太空實驗處理器 (ADSEP) 中培養(yǎng)14 天。NASA宇航員Frank Rubio、Warren Hoburg 和 Stephen Bowen 與阿聯(lián)酋宇航員 Sultan Al Neyadi 一起進行了這項調查。據說這項成就為太空中半月板損傷的治療開辟了更好的方法,半月板損傷是美國軍人最常見的損傷之一。
2023 年,比利時的五家公司和研究中心還合作3D 打印人工心臟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將于 2025 年送往國際空間站。
作為 AstroCardia 項目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希望將微型心臟送入軌道,以便更好地研究該器官的衰老過程。這是因為在零重力條件下,心臟的衰老速度會快 20 倍。
除了生物打印之外,法國金屬 3D 打印專家AddUp 還根據 ESA 合同開發(fā)了一款專為太空 3D 打印而設計的金屬 3D 打印機。該系統(tǒng)由該公司與空中客車防務與航天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旨在評估增材制造在持續(xù)微重力條件下的能力和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