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朱思堯、王玲
近期,美國華盛頓大學神經外科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針對患者的三維(3D)打印的腦動脈瘤模型中壁切應力與內皮細胞表達之間的相關性。他們發(fā)現(xiàn)建立以人內皮細胞為載體的腦動脈瘤三維模型是可行的。并對流動后的細胞進行分析,表明細胞形態(tài)和基因表達都存在差異,與不同的血流動力學應力區(qū)域有關。
該研究根據(jù)患者的血管造影數(shù)據(jù)創(chuàng)建3D打印的腦動脈瘤模型,如圖1所示。用人內皮細胞填充模型后,將其在流動條件下放置于培養(yǎng)基中24小時。內皮形態(tài)顯示近端和遠端親代血管和動脈瘤頸中的血流具有一致性,但在動脈瘤穹頂中紊亂。然后從3D打印的模型的不同區(qū)域收獲內皮細胞,通過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PCR)進行內皮細胞遺傳分析關鍵血管因子(VCAM-1,ADAMTS-1,MMP-9,GJA4和NOS3),發(fā)現(xiàn)ADAMTS-1和NOS3在動脈瘤圓頂中下調,而GJA4在遠端親代血管中上調。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發(fā)現(xiàn)細胞形態(tài)的混亂和ADAMTS-1和NOS3表達降低與壁剪切應力和壁剪切應力梯度明顯較低的區(qū)域相關,如圖2所示。
Jietu20200102-111325.jpg (31.93 KB, 下載次數(shù): 119)
下載附件
2020-1-2 11:14 上傳
圖1. (A)在治療過程中獲得的動脈瘤的三維旋轉血管造影照片,可用于創(chuàng)建3D打印的模型和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B)基于(A)中血管造影照片的3D打印的患者特定動脈瘤模型。(C)具有開放腔的預制聚二甲基硅氧烷動脈瘤模型,可用于細胞接種和灌注
Jietu20200102-111328.jpg (44.59 KB, 下載次數(shù): 111)
下載附件
2020-1-2 11:14 上傳
圖2. 患者動脈瘤的特定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A)速度流線型,(B)壁剪應力(WSS),(C)墻剪應力梯度(WSSG) 該研究創(chuàng)建3D打印的人類動脈內皮細胞填充的腦動脈瘤是可行的,對暴露于生理性脈動流24小時后收集的細胞,進行形態(tài)和遺傳分析可以量化內皮對血流動力學應激的反應。
參考文獻:
Levitt M R , Mandrycky C , Abel A , et al. Genetic correlates of wall shear stress in a patient-specific 3D-printed cerebral aneurysm model[J].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2019.
供稿人:朱思堯、王玲 供稿單位: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