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南極熊到訪位于武漢的天昱智造公司(武漢天昱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并參觀了其3000㎡金屬3D打印廠房。廠房內,屹立著兩臺高達十幾米的大型金屬3D打印機,還有激光熔覆設備等,相當震撼。據了解,兩臺大型金屬3D打印機為全球首創(chuàng)“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增材制造”設備,由其制造出來的金屬零部件,性能質量可達到鍛件水平,為12級超細晶粒,可以被稱為鍛造級的金屬3打印。
1.jpg (113.88 KB, 下載次數: 120)
下載附件
2017-6-29 17:15 上傳
△微鑄鍛銑金屬3D打印機
天昱智造公司由中鋼集團中鋼設備有限公司控股,是一家立足金屬3D 打印、金屬部件修復與再制造、工業(yè)智能系統(tǒng)等領域,集定制生產、設備研發(fā)、技術服務于一體,以承接國家和企業(yè)重大項目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yè)。公司以全球首創(chuàng)“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增材制造”技術與設備為基礎,為用戶提供鍛件級別、大型金屬3D打印服務。當前,公司現有設備能打印的最大尺寸為5000×2000×1500mm,涵蓋小批量、打樣、后處理、工藝評定、熱制造過程分析、微觀組織分析等。
天昱智造相關技術人員介紹,“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增材制造”技術和設備由公司首席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及其團隊自主研發(fā),將鑄、段、銑削“三合一”,用一臺設備就能生產結實、耐磨的金屬產品成品,可直接應用,打破了3D打印行業(yè)存在的最大障礙,有望開啟人類實驗室制造大型機械的新篇章。
104410ayru1ao41qirq988.jpg (68.29 KB, 下載次數: 124)
下載附件
2017-6-29 16:03 上傳
2017年3月份,“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增材制造”獲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fā)明展金獎和中國發(fā)明協會特別獎。早在今年1月份,空中客車(Airbus)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與天昱智造達成了合作,在科研領域展開全面的研發(fā)。業(yè)內專家認為,該項技術使我國在3D打印技術的某些領域由“跟跑”開始進入“領跑”階段。中國3D打印雖然起步晚,處在探索的階段,但是圍繞“清華、華科、交大”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勢,使整個行業(yè)獲得巨大的加速度。
QQ截圖20170629162353.png (372.09 KB, 下載次數: 127)
下載附件
2017-6-29 16:24 上傳
下面南極熊就來為你揭秘這項“鑄鍛銑合一,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增材制造技術”金屬3D打印技術。
傳統(tǒng)制造技術的局限性
1.鑄-鍛-銑分離
2.裝備巨大
3.流程復雜,周期長
4.高能耗、高污染
5.材料利用率低
448a5bd66cd118fd68b011.jpg (77.04 KB, 下載次數: 117)
下載附件
2017-6-29 16:36 上傳
常規(guī)金屬3D打印存在致命缺陷:一是沒有經過鍛造,金屬抗疲勞性嚴重不足;二是制件性能不高,難免存在疏松、氣孔和未熔合等缺陷;三是大都采用激光、電子束為熱源,成本高昂。所以常規(guī)金屬3D打印“中看不中用”,發(fā)展緩慢。正因如此,全球金屬3D打印行業(yè)一直處在“模型制造”和展示階段,無法進入高端應用。
而且,GE公司曾經認為:3D打印件難以達到鍛件同等性能要求。但是中國卻首先主導研發(fā)了“鑄鍛銑合一”先進技術,將引導未來智能制造技術的發(fā)展。
“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增材制造技術”技術原理
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制造技術融合3D打印、半固態(tài)快鍛、柔性機器人3項重大技術,將金屬鑄造、鍛壓、銑削技術合三為一,實現3D打印鍛態(tài)等軸細晶化、高均勻致密度、高強韌、形狀復雜的金屬鍛件,全面提高制件強度、韌性、疲勞壽命及可靠性,全面解決世界性難題。
常規(guī)3D打印金屬零件的過程是打印算一層,鑄造算一層,鍛壓又一層,三者要分開依次進行,即前一個步驟完了,后一個步驟方可進行,中間還要騰出金屬冷卻的時間。智能微鑄鍛銑復合技術可以同時進行上述步驟,邊鑄邊鍛,銑削,打印完成即為成品。
QQ截圖20170629153557.png (130 KB, 下載次數: 137)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鑄造、鍛壓、銑削合三為一,改革傳統(tǒng)制造技術,短流程綠色制造,一臺設備替代原有的多工序長流程和多臺大設備。
QQ截圖20170629153606.png (235.12 KB, 下載次數: 114)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鑄鍛復合成形 45 號鋼熱處理后晶粒直徑約5μm,為12級超細晶粒度,傳統(tǒng)鍛件為7~8級
QQ截圖20170629153726.png (1.59 MB, 下載次數: 158)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技術優(yōu)勢
高性能可靠性:發(fā)揮難成形材料極限潛能;
高效率:熔積效率 5~15kg/h至大幾十kg/h;
低成本:熱源及絲材為激光和粉材的1/5~1/10,能量及材料利用率高。
QQ截圖20170629153640.png (312.9 KB, 下載次數: 112)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技術創(chuàng)新
1.率先提出電弧微鑄軋復合直接成形高性能金屬零件的方法;
2.施加微區(qū)逐步鍛造機械力使熔積自由成形的半凝固/剛凝固區(qū)產生粘塑性變形;
3.面向高端部件極端服役條件和增材制造成形性。
QQ截圖20170629153846.png (93.94 KB, 下載次數: 102)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和常規(guī)技術參數對比
2016年7月,張海鷗團隊打印出全球第一批鍛件,鐵路關鍵部件轍叉和航空發(fā)動機重要部件過渡段。專家表示,這種新方法制件強度和塑性等性能及均勻性顯著高于自由增材成形,并超過鍛件水平,將為航空航天高性能關鍵部件的制造提供我國獨創(chuàng)國際領先的高效率、短流程、低成本、綠色智能制造的前瞻性技術支持。
QQ截圖20170629153755.png (41.87 KB, 下載次數: 100)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 △45#發(fā)動機過渡段
QQ截圖20170629153802.png (111.73 KB, 下載次數: 121)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45#發(fā)動機過渡段力學性能檢測結果
包括原國家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在內的多位專家建議,在《中國制造2025》重大專項中列入此項技術,同時重點推動該技術與裝備在航空航天、先進兩機、核電、艦船、高鐵等重點支柱領域的應用,讓這一技術首先提高我國的制造能力與國防實力,將技術優(yōu)勢變?yōu)楦偁帉嵙Γ蔀閷崿F先進制造領域“中國夢”的國之重器、戰(zhàn)略推手。開辟機械制造史上前所未有的綠色時代。
QQ截圖20170629154052.png (138.62 KB, 下載次數: 115)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QQ截圖20170629154103.png (584.61 KB, 下載次數: 144)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QQ截圖20170629154111.png (458.46 KB, 下載次數: 148)
下載附件
2017-6-29 15:43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