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D打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世界各國都對它愈加看重并嘗試著將其應用于各種重要的項目。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已經(jīng)成功完成了3D打印火箭發(fā)動機部件的測試,而在同樣的航天領域,中國也沒有落后。
china-successfully-launches-pijiang-1-satellite-featuring-3d-printed-parts-into-.jpg (81.64 KB, 下載次數(shù): 59)
下載附件
2015-9-28 22:22 上傳
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9月25日,中國首款固體燃料火箭長征十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火箭搭載了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的浦江一號衛(wèi)星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wèi)星工程中心研制的上科大二號衛(wèi)星等4顆微小衛(wèi)星,而浦江一號衛(wèi)星上就首次采用了3D打印的部件。
china-successfully-launches-pijiang-1-satellite-3.jpg (83.18 KB, 下載次數(shù): 47)
下載附件
2015-9-28 22:22 上傳
據(jù)中國3D打印專業(yè)媒體平臺南極熊了解,此次浦江一號衛(wèi)星上裝備的3D打印的部件是它的鈦合金天線,這在國內尚屬首次。那么,為什么要使用3D打印技術呢?第一、它能夠大幅縮短天線的制作時間,此次的制作時間為3天,而如果使用傳統(tǒng)工藝這個數(shù)字將會是4個月,足足40倍的差距!具體來說就是1天完成打印成型,2天開展性能檢測檢驗。第二,它還可以在大幅降低制作成本。
china-successfully-launches-pijiang-1-satellite-4.jpg (32.26 KB, 下載次數(shù): 55)
下載附件
2015-9-28 22:26 上傳
最終,3D打印的鈦合金天線完美的通過了測試,各項性能指標均無縮水。相信隨著3D打印技術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類似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更有力地推動中國航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結尾.jpg (59.22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2015-9-28 22:22 上傳
via 3ders
|
上一篇:Shapeways正式推出瓷材料制品3D打印服務下一篇:3D打印中國風燈籠伴您歡樂度中秋
|